针对牙周病的“自我保健”

发布日期:2019-06-04 来源:未知 浏览量:
  • 针对牙周病的“自我保健”

   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两大口腔疾病之一,是不分地域、民族和年龄,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较高的疾病。而我国是牙周病高发的大国,约80%-90%的成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。然而,人们大多缺乏对牙周疾病的认识,以致贻误治疗的时机。
    牙周病的病因
     
    牙周病是一类多因素疾病,其中牙菌斑生物膜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,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,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。牙菌斑是指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。在刚清洁过的牙面上,数分钟内便开始逐渐形成,一般12小时便可通过菌斑显示剂着色,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,约10-30天菌斑成熟达高峰。
     
    牙龈炎与牙周炎均是感染性炎症性疾病,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期(先导)阶段,但并非所有牙龈炎均会发展成牙周炎。牙周炎患者可发生牙周支持组织(牙龈、牙周膜、牙槽骨和牙骨质)的破坏,从而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炎症,进行性地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。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牙周炎类型为慢性牙周炎。该病起病缓慢,早期主要表现为牙龈的慢性炎症,患者可有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腔异味。通过临床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,可发现牙周炎患者的患牙有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的吸收。当牙周组织破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便会逐渐出现牙松动,病理性移位,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,出现牙龈退缩或根面敏感等症状,患者通常也因为以上症状前来医院就诊。
     
    菌斑控制
     
   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是每位牙周病患者都适用的最基本的治疗,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,使炎症减轻到最低程度,并为下一阶段的治疗做准备。
     
    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须措施,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点。菌斑控制的方法较多,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及推荐使用的是机械性菌斑控制法,包括刷牙以及牙线或牙间隙刷的使用,也是患者自身进行日常维护的主要措施。
     
    刷牙对现代人而言并不陌生,但选择设计合理的牙刷和正确的刷牙方法才是有效清除菌斑的关键。一般建议牙周病患者选择刷头较小,刷毛中等硬度的牙刷,以便能够自如的口腔内进行操作,并提升清洁效率。而针对牙周病患者,清除菌斑的重点部位为牙龈边缘和牙间隙处,因此推荐使用水平颤动法,也称为Bass刷牙法。具体方法是将牙刷刷毛与牙长轴呈45°角指向牙龈方向(上颌牙向上,下颌牙向下),在牙龈与牙交界的区域,轻压刷毛,将毛束末端一部分插入牙龈下方,使刷毛在原位作水平方向短距离的颤动4-5次。颤动时牙刷移动仅约1mm,每次刷2~3个牙。在将牙刷移到下一组牙时,注意重叠放置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一般的刷牙方法只能清除70%左右的菌斑,在牙齿的邻面(牙间隙中)常遗留菌斑,需要使用邻面清洁措施进行清除。临床上最常推荐患者使用的两类工具分别为牙线与牙间隙刷。牙线适用于牙龈无明显退缩,未出现明显的牙间隙者。其使用方法为,取一段长约15-20cm的牙线,两端打结形面一线圈,将线的两端缠绕在双手中指上,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将线圈绷紧,两指间控制牙线的距离约1~1.5cm。将此段牙线轻轻从咬合面通过两牙之间的接触点,进入龈缘以下,呈C形包绕牙面,进行上下运动,刮除牙面上的菌斑,每个邻面重复3-4次。
     
    如果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和牙龈退缩造成了牙间隙变大,或者老年人生理性牙龈萎缩造成的牙间隙增大时,推荐使用牙间隙刷。牙间隙刷外观类似试管刷,使用时将牙间隙刷往返于两牙之间的间隙,通过刷毛与牙邻面的摩擦达到除菌斑的目的。
     
     
    牙周病的预防及维护应从自我保健做起,提高自身对牙周病的认识,重视平时的自我菌斑控制以及全身因素的控制,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做到早防早治,才能帮助我们有效改善牙周组织健康,提高生活质量。
  • 相关新闻:
最新新闻
热门新闻

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:sheng6665588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