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多事之秋”养生保健有讲究

发布日期:2019-08-23 来源:未知 浏览量:
  • “多事之秋”养生保健有讲究

    处暑,七月中。

    处,止也。暑气至此而止矣。

    鹰乃祭鸟,鹰,义禽也。秋令属金,五行为义,金气肃杀,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,然必先祭之,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。不击有胎之禽,故谓之义。

    天地始肃秋者,阴之始,故曰天地始肃。

    禾乃登。禾者,谷连藁秸之总名。又,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。成热曰登。

    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处暑》

    【养生语录】

    胃弱不知滋味,饮食厌倦者,宜鼓动其胃气,必以芬芳药开之,如藿香、木香、檀香之类,君以人参、白术,佐以枳实、陈皮、砂仁、甘草之类。枕边尝置乌梅二三个,酸气入鼻,最能开胃,此捷法也。

    ——明代王肯堂《医镜》

    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0°。在处暑过后仍会遇到俗称“秋老虎”的闷热天气,气候特征是中午热、早晚凉、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。对于这一变化,人们往往来不及适应,此时,更要注意健康保养。

    处暑的谐音是“出暑”。处,含有躲藏、终止的意思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节气,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的过渡。

    节令到了处暑,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,但并不意味着“暑气”的消失,其间的特点是白天热、早晚凉、昼夜温差大。虽说有时会感到秋天的凉爽,但在这个由热转凉的节气里,我们的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体代谢也将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。所谓“秋收冬藏”,在这个阶段里,但凡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皆要以养收为原则。那么,如何度过这样的“多事之秋”?日前,记者就处暑时节中医如何健康养生等问题,采访了本溪市中医院脾胃病门诊主治中医师范欣。

    处暑时节,善养脾胃很关键

    范欣认为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体内脏腑之间互相调和,脾胃亦是如此。一旦人的脾胃出现问题,往往会带来其他各种问题,即脾胃问题除去影响消化系统外,还与其他系统息息相关。

    中医认为,脾为后天之本。范欣对此进行了解释,人出生后,身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能量。目前,脾最多见的问题是脾湿,入秋以后,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比其它季节容易肚子胀、拉肚子、大便不爽不净,这往往也是湿气的常见表现。范欣说,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,脾胃病很容易影响其它脏腑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对应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五脏对应五行,会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转变。在给患者开方子时,自己会比较注意询问相关脏腑的病变,因为脾胃一伤,则四脏皆无生气。

    俗话说,秋收冬藏。作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的脾胃,不仅脾与胃互为表里,更是气血生化之源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:“故善保身者,惟养脾胃而已。”范欣表示,脾胃脏腑功能的特点决定了脾多虚证,胃多实证。在治疗上,要区分脾气虚弱、脾阳不足、脾肾阳虚等,此类症候大多属虚,但也不是意味着胃病就没有虚证,脾病就没有实证。

    “脾胃湿热”是中医脾胃学的主要内容,其形成的原因在于长夏季节天气炎热,易形成“天暑下逼,地湿上腾”的环境,再加上人们暑天喜贪凉食,如冰淇淋、西瓜等,往往会加重“脾湿”,而饮酒、烧烤、炸、炒等进食过多,则助“胃热”盛“脾湿”,使脾与胃的功能失调。范欣告诉大家,从中医来讲,脾胃湿热引起的症状,由外邪湿热引发,内伤饮食,有时会有上腹部闷胀、食欲不振、口苦干、不爱喝水等,所以,建议大家长夏不要贪凉和过多吃一些寒凉、热燥的食物,要按时休息,最好在晚上十点前就寝,保证七小时睡眠,使脾胃处在“调和”状态。

    范欣说,脾胃病不同于其他疾病,它不能仅靠药物治疗,更要靠日常的调养。脾胃湿热者,饮食要忌油腻,如羊肉、牛肉、鸭、猪肚等,也忌寒凉的食物,如大白菜、贝类等。

    防“秋乏”,让身体得到更好休整

    俗话说,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。“处暑”期间,天气由热转凉,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,也就是“秋乏”,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。“处暑”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

    那么,暑天结束后一般早晚的温差增大,且秋高气爽,人们会感觉比较舒服。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感觉乏呢?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,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,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,胃肠功能减弱,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,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,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,失去了较多的“老本”。

    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,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。由此,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,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,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,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,这种状况就是“秋乏”。

    在如何预防“秋乏”上,范欣认为,夏天昼长夜短,天气闷热,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。处暑后天气变凉,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争取晚上十点前入睡,并要早睡早起。范欣说,秋风起、燥邪猛,最易伤人肺阴,而肺经的经气旺在寅时,也就是我们早上的3—5点,也是人体阳气升发之时,在保证睡眠的前提下,建议大家将晨练的时间提前,更有助于缓解秋乏。

    饮食少辛增酸,滋阴润肺补脾胃

     

    在饮食上,范欣认为宜少吃辛味,如葱、姜、韭菜等,因为秋季燥气当令,喜润恶燥。多食用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,如糯米、粳米、南瓜、芝麻、银耳等,或选择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,不要过多食用西瓜等凉性水果。

    经过长夏后,人体消耗很大,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,在选择食物上,更加不宜过于寒凉,如西瓜、黄瓜、苦瓜等,其性味寒凉,多食可能伤及脾胃。

    范欣说,处暑时节开始,像我们本溪这样的北方地区,天气变化无常,虽说在着装上应遵守“春捂秋冻”的原则,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添衣服,但对于脾胃虚弱、体质比较差的人来说,这个原则并不一定适用,入秋渐凉要及时添加衣物,注意保暖。

    ●处暑养生参考食谱

   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

    芝麻菠菜

    【配料】鲜菠菜500克,熟芝麻15克,盐、香油、味精各适量。

    【做法】菠菜去根洗净,在开水锅中滚烫一下,捞出浸入凉水中,晾凉后,捞出淋干水分,切成段,放入盘内,分别加入盐、味精、香油,搅拌均匀,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。

    【功效】补肝益肾,开胸润燥。

    青椒豆腐

    【配料】豆腐1块,青椒3个,香菜10克,香油、盐、味精各适量。

    【做法】豆腐用开水烫透,捞出晾凉,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。青椒用开水焯一下,切碎,香菜切末。将豆腐、青椒、香菜及香油、盐、味精等搅拌均匀,盛入盘内即可。

    【功效】益气宽中、生津润燥、清热解毒。对胃口不开,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。

    百合莲子汤

    【配料】干百合100克,干莲子75克,冰糖75克。

    【做法】百合浸水一夜后,冲洗干净。莲子浸泡4小时,冲洗干净。将百合、莲子置入清水锅内,武火煮沸后,加入冰糖,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。

    【功效】安神养心,健脾和胃。

    百合脯

    【配料】生百合60克,蜂蜜2汤勺。

    【做法】将百合清水洗净放入碗内,浇上蜂蜜,放入蒸锅内蒸30分钟出锅,或烘干或风干即可。分七次睡前服用。

    【功效】清心安神。适于睡眠不宁,惊悸易醒者。

最新新闻
热门新闻

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:sheng6665588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