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与太极内功、太极养生

发布日期:2019-06-19 来源:未知 浏览量:
  • 太极拳与太极内功、太极养生


    在太极拳界,在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中,经常会有一些迷惑,产生一些争论:他们练得怎么样?我们练得怎么样?某某流派怎样?某某老师如何?…… 我认为,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,因为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,太极世界之大,也是无奇不有、无所不包,太极世界是众生芸芸,太极世界也是万千气象。

    修炼太极以及和与太极有关的修养都是有益的,这一点是肯定的,有深有浅,只足收获不同而已。我修习的体会,是通过读书、交友、寻师、访道等诸多修习方式后得到的体认,所有的收获加在一起,形成了我现在的一些理念。我今天讲的内容是“太极拳与太极内功、太极养生”。

    一 、外与内

    太极拳是一门武术,也是一门艺术,还是一门学问.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。既然太极拳是一门武术、一门学问,它一定就有一个外在承载的形式,所以就牵扯到了外与内。中国的学术、艺术、技艺、功夫都离不开几个最重要的字其中便有“外与内”。太极拳有外在的形式与内涵的问题.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开始我今天的讲座。

    1 .形与意

    练太极的人,当然也包括任何练其他拳种或武功的人,都会面对一个形体的问题,这个形体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架势。比如说练杨式、吴式、陈式…… 这就是形式。曲、直、展、收、开、合,速度快、慢,架势高、低,立身中正不中正等等这些都是形的问题。与形相对的便是内意。学书法,颜体、王本、欧体、赵体…… 这都是形。欧体字架比较长,重心往里收,点画比较方;颜字字架、字行偏浑圆,字形往外张,中间七较虚宽;柳字收笔比较重,起笔比较展捷……一说陈式太汲拳,就知道它是快慢相间、刚柔并济,有蹿蹦跳跃…… 这都是在说外形、外在。很多人现在在练体操层次的太极拳,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外形的模仿上或者停留在外形的训练上,即便练熟了,形已经掌握了,里边缺东西,还是停留在相对表面的东西上。没有内意,肯定里边就没有了核儿,就没有了主宰外形的东西。但是有的人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,就是用意过重。

    我个人理解,在不同的阶段,可以像攻坚战一样像攻克堡垒一样一个一个地攻破。开始修炼时.在前五六年间,想让一个人把外形与内意练到高度合一的程度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他是顾了外形就忘了内意,重了内意就忽略了外形。所以内意是核儿、是里,外形是表;内意是本,外形是标;内意是根,外形是末。本末不能倒置。我见过练了十几年太极拳的人仍然困惑:我这每一个动作,都要内意先走吗?那如果我这样顾了内意,我外形就忘了啊?很多人会有很多类似的问题。我个人的看法是,在原则上形要传达意,意要有赖于形来显现。

    中国武术象形取意,太极、形意、八卦内家三大拳中就有很多象形的因素,那个象形还要神意在,即便不是在形上完全模仿,也要取决于神意。比如说形意拳的马形,人不可能做出马的动作,动作是取其神意。所以形意、八卦跟太极,这三拳能够合一是因为它们这三拳的原理都是象形取意。回到太极拳,无论你是杨式、陈式,还是吴式、孙式比如“白鹤亮翅”这个动作很多人都在纠结那个“亮”是晾晒的晾、还是光亮的亮?还比如“三通背” ,有的人写“三通背”、有人写“闪通背”、有人写“山通背”…… 在我看来,这些都无关紧要,因为武术家自古以来不是文人,也不是学究,更不是咬文嚼字的先生,他们不过是为了记忆而已。加上口音、方言,有的时候会有误差。有什么大的差别吗?没有,文人那样咬文嚼字,那是文人介入了武术、介入了太极拳以后的事情。他们开始考证、考据,在我看来这是浪费工夫,对你长不长功夫毫无用处。你就是一辈子纠缠这些名项、名词,即便真的把名词纠缠清楚了,功夫就练好了吗?我认为未必,因为那不是根本。我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。但是如此说,并不是认为形就不重要还是拿书法作比喻。一个初学书法的人,无论哪派的老师教你,他都会让你临摹字帖学哪家、哪派、哪体,如果你初学,如果你学习的时间不长,一定要把那个点画的基本形态能够随心所欲地写出来,然后才能够再进步。所以在开始阶段,形是必须的越准确越好。所以我对跟我学书法的学生讲,如果你想学好书法,开始你必须要认认真真地临摹,而且你要学哪家像哪家至少要学个七八成。你不必克隆得像复印技术一样,那也不可能,但是你至少要得到它的形,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形似,形似之后再往上求。如果你没有这种形,你说我离形得意我直接学神意了,那除非你是天才。所以太极拳的修炼,无论哪个层次的练习,都离不开名与实、理与证。太极拳既然是学问就要用心研究,学而要思,学而要行,明理而要体悟,要练。既要心神并用,又要穷理尽性、明道理,要用太极的道理用太极的思维来学太极拳。

    太极包括太极、太阴、太阳、少阴、少阳。所有有形的东西所有有实质的东西都是阴。我们的肉身也是。按照佛家说的五阴之身、五蕴之身。实际上所有这些有形的筋骨血肉、毛发、五官、四肢都是阴。在“太阴练形”的阶段练有形的这种阴,也就是练你的实体、练你的身体。我们在形的这一部分就是练身体、练形体。意是阳还是阴?相比于形来说,那个神就是阳。

    那么外与内,就形与意来说太极拳练的不只是外动,练的是内外皆动而且让它们高度地合一,并且从本质上应该是以内动来带动外动,以内动来指导外动。所以武禹襄、李亦舍说,先在心、后在身,所以练意的意、内意也可以理解成最通俗的心意,由内而及外。

    太极拳的学问、功夫博大精深。很多人一到实际的问题就开始考虑物理、生理…… 在我看来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理解太极拳、来解释太极拳,就掉入西方或者现代科学的窠臼里去了,不是在诞生我们那个中国文化和哲学历史思维的传统里来理解它。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力学甚至化学、生理学、心理学等来解释或解剖太极拳,但是它一定是片面的绝对不是全体的。古词讲,太极拳叫拳体大用。这个拳体我刚才说那个形体的形,就是你的拳体。《拳经》 说“一举动周身要一家”,要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,要内与外高度相合,要“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”,不能手动脚不动、身动膀不摇,全身要像一个联动轴一样,这是太极拳的特点。有人说要用科学来解释太极拳,用力学、生理学、心理学等等来解释,没问题,但是所有这些“学”,都不足以本质地解释太极拳。我个人认为,太极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夫。当然太极拳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问,它是微茫、微妙、微小、微细之中的学问。必须心细如发丝安静如处子你才能练太极拳。你心里跟长草一样,练不了太极拳。太极拳先练形,由形往里追,就会追到意。追到意以后由意来指导外形。所以它是一个由外往内、由内往外的功夫。

    太极拳包容了儒释道三教乃至医武艺众门学问,其中之一是儒家的学问,四个字:成中发外。“成于中而发于外”,有“动于中而形于外”。这就是儒家中庸之学,所以太极拳是用中的学问,如果你不懂得中庸,也就是用中,那你永远也摸不到太极拳的灵魂。我的太极老师李经梧先生留下来的,我的师爷给他的太极拳秘谱里就有这样一句话:“守住中土不离位。”中土是什么啊?在中医说五脏的脾脾主意守住中土不离位,其实就是守住你心的那个意不离位。

    2 .势与气

    练形与意的阶段,着重在太阴练形练内外相合、疏通经脉、气脉贯通、阴阳能够合一了。练精化气。这时你应该是比上一个层次更深。

    郝月如说:“太极拳在气势而不在架势。”这个“势”跟前边的“形”有什么不同吗?有,有些人说拍个拳照,摆出个形状来,而这个气势、这个势,不是摆出来的,它真的是有内在的气势才能打出来,内里得有内气。摆出来的拳架,跟你真正内里有功夫打出来的气势不能相比。真正好的太极拳有如长江大河、滔滔不绝,那就是气势,那是内在里有元气,那是你有丹田气。有了丹田气,再能够达于末梢,那你就有了混元之气。你有了内外混元合一的气,然后你一动那气势就不一样了。不管你打的动作大小、架势高低、动作快慢,出手就不一样。行家看这个.而不是外在多漂亮。有一些太极拳表演,练出来架势非常漂亮,运动员本身也可能就是体操运动员,或者舞蹈运动员,出身肢体柔软脚抬得高,腰身曼妙,但是功夫那就另说了。好看的不见得中用,中用的也不见得好看。跟写字一样,外表写得漂亮的字,外行看着龙飞凤舞,但是一看里边没有内涵。所以太极拳的气其实具体说就是劲。势还是相对外在的,它是内气的流露,是丹田气的流露。儒家还有一段话:成于中,实于腹,昂于背,萃于面.达于四肢。必须内里有外边才有。所以我的几位老师,都重视内功都强调内功,他们认为内功对于太极拳的质量,对于你身心受益的程度,乃至对于你武功在搏击当中的发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孙禄堂大师说过太极拳一气而已。我们如果修炼太极不把这个“气”字弄懂,不把这个一“气”字练上身在我看来你还是门外汉。

    3 .招与神

    《太极拳论》说: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”招熟很重要,在形或势上都到了相当的程度,烂熟于心。中国人讲熟能生巧,就是你熟到巧的那个程度了。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懂劲的劲就是气的一个具体化。中国人认为没有气不会有力、不会有劲。搬重东西一定要憋一口气。“神”,太极练到上层境界就是一片神明境界,到神那个程度,就是前面我提到那个“阳”了,至阳。全身的肉体都是阴只有那个东西是阳。老子说:“我之大患患有我身,苟若无身何患之有”,他说我这个人生啊,最大的心腹之患在于我有肉体假如我没有这个躯体我就没有大患了。他是站在思想哲学的高度说的这句话。我们练太极拳拳道功夫的人也要体会这句话。有病的人全部是肉体沉重,病体沉重,骨节也皱巴,筋脉也不通脑袋也昏沉而那个神清气爽的人.才是真正身体健康的。一片神明境界,肉身真的没了吗7 当然不是。唐代李道子的《授秘歌》里说得很清楚:“炭无形无相,全体透空。”你把有形的五蕴之身练得跟没有一样,只有那一临独绝的独阳之气在那里主宰,所以叫事事宽心揣用意,所以你要虚灵顶劲。一灵提起.四肢百骸,三百六十五个骨节,最后全部节节贯通。拳经说叫节节贯串,要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。那无往不利之后,如果你贯穿到松、通、空你就练到了空通的状态,就无形无相全体透空,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你,你轻盈至极,空灵至极,也包容至极,有时似无无时似有,有也是大有,无也是假无,但是那个假无是真有。这个境界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。也许你某一个瞬间有,也许你今天偶然打拳有,但是你要让它变成常态,每次练拳、每一个架势.都能进入这个状态,甚至不练拳的时候,都能进入这个状态。那你的功夫一定不一样,那叫无挂碍,你的筋骨已经撑开了,你的气脉已经贯通了,你的经络当然就是通的了,你的十二正经、七经八脉都是通的了,那你已经接近道家内功所说的大周天了。拳武相通,拳医相通,拳易相通,拳禅一味,拳与道合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。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到练到的。第一是太阴练形,第二是练精化气。现在我说太阳炼丹。在练太极拳的时候是从外向里求,从里向外走,这是真正的开合。所以孙禄堂创的孙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。怎么为开呢?不是外形把手放开了就开了,那个太表面了,是气机往外走为开,气机往回收为合。练到再上乘的时候,开就是合,合就是开,开合是一个。李经梧老师做到了,他在搭手接手的瞬间,看不到他化,搭手就往里走,所以他告诉我说:我接就是化,化就打.所以接化打发是一个,开与合是一个。太极者阴阳也,阴与阳合一就是太极抛物的力和往里收敛的力合成一个,攻就是防,防就是攻。所以练到神明境界才有乐趣。那时候才能老叟戏顽童、耄耋能御众,才能够让比你强壮的人、比你人数众多的人奔走在你的面前,然后失去重心、站不住,而你可以很从容、很轻松地来对待。这时候乐趣就大了,那叫功夫上身。

    二 、练与养

    很多人练拳不会养。练武不是强身吗?是。但是怎么解释很多有名的武术家不长寿?他们没功夫吗?不,他们有功夫.但是他们没有养。当然决定人寿命的长短有很多因素,养生学是大学问,比如家族遗传、个人遭遇、生存环境等等,但是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性和个人的修养、个人的修炼。不是所有武术家都懂养生之道。我的另一位老师胡海牙去年刚走,足足一百岁,走之前鹤发童颜,那真的是懂养生。当然他也是高明的太极拳家,是道家内丹的传人,也是著名中医。

    练与养,练是有为法,养是无为法。这又是中国传统的学问。我们所有练拳的人,都在练有为,但是善于练的人,善于养的人,特别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,更要用无为法。太极拳是道家的外功,是道家的动功,它真正内在的东西就是内功,是内丹之功。内丹之功到了上乘的境界,一定要用无为法。我跟着中医长寿考察团专门去广西巴马考察那些长寿老人,他们很多都不练拳,然而他们很长寿。长寿有很多原因,经过我们考察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:心性淡泊、勤劳小动。长寿养生是非常复杂而深奥和广泛的话题,是个大学向。

    1、盘架子与站桩

    很多人练太极拳认为练拳架就是练功了,不是。练太极拳还专门要练桩功。我的老师们说太极拳打得慢,步步是桩,就是你每一个动作都是站桩,由于你练得慢,所以小腿、大腿要吃力,但是吃力的阶段要过去,你最后必须要练得体重最后直接放到脚掌上,通过脚掌的涌泉穴沉入地下去,还给大地。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说“吞天之气,借地之力”,必须要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最后落下去。所以松沉是太极拳的功夫。如果你不懂松你就不会沉;如果你不能沉,你身上那个阴浊的东西不会练下去。太极拳健身最重要的就是肢体的松让你的细胞恢复到最原初的、最自然的状态。太极拳健身的原理就是从神经系统、血液循环乃至肢体组织全部进入到松空、松柔、松静的状态,身上所有不必要的最后都化掉、松沉掉,你的身心觉得无比轻松。所以练太极拳的人按着要领练一遍以后觉得神清气爽、气血周流,身上无比的舒适、安泰、温暖。盘架子的过程步步皆桩。开始,先要慢练,越慢练越吃功夫,当然这个慢也是相对的,慢到腿受不了,练出外伤也不行。在慢中出功夫,在盘架子中找寻自己的形、势、招,通过慢慢地研磨去求、去体悟。所以太极拳不是今天学一套、明天再学一套。你会八十套与质量无关。不少练太极拳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有的血压高了,有的脂肪高了,有的颈椎疼了,有的膝盖疼了。以我的理解,检验一个人太极拳练得好与不好,是身体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,心理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,寿命是不是相对比别人长。

    站桩是站什么桩呢?最重要的是无极桩。每一个太极拳的套路都是从无极开始的。无极桩是万桩之源,是万招之始。无极桩对健身来说非常好。它是最基本的,又是最高级的。所以在练太极之前能够站站无极桩,或者随时随地能练练无极桩,对于增长功夫、对于养生有很大的益处。学一套太极拳不容易,功夫练上身更不容易。但是站桩,人人都能站,关键看你有没有恒心,你愿不愿意用那个心。

    2 、命与性

    这个话题说来挺高深,何为命?何为性?佛家有佛家的解释,道家有道家的解释,儒家有儒家的解释。我只想说最通俗的,命就是我们的肉体,你的这条命你的,这个有形的身,这就是你的命。而性呢7 一般的解释认为就是你的心,这个解释不全面。它是更内在的,更本质的。心性是你身体的主宰,是你命的灵魂。练太极拳练什么呢?如果从道家的角度讲,实际练的是性与命合一,它们俩不分离,你就永远是个不死之身;它们俩练得越好,越高度地合一。很多人肢体很健康,然而心理不太健康,这不是健全的人;很多人心理很健康.然而肢体是病残的,那当然也不是理想的生命。理想的生命是心理健康和肉体健康,两者还毫无障碍,太极拳修炼的是无障碍的功夫,无挂碍的功夫。我的师爷之一杨禹廷先生,96 岁无疾而终,他生前爱说的一句话是:“太极拳练的功夫是把自己练成像衣服架一样。”据说杨禹廷师爷跟人搭手的时候,别人摸不着他的一点劲,想往他身上发力一点力也发不出来。杨澄甫的《太极拳十要》 也说“不用力“。我的老师跟我说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,不是一点力不用。李经梧老师说,太极拳是外导引而内吐纳。生命只在呼吸之间,一呼一吸没有了你这个生命体就结束了。生命就在呼吸之间,丹道就在呼吸之间。你懂得呼吸,你就懂得丹道;不懂得呼吸,你就不懂得丹道。

    练丹田要从有为开始练,从后天返先天。我的老师们全都是说先从丹田练起,从丹田做功,春种夏耘秋收,你不下这个种子,永远没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。在我看来太极拳的练习和修炼三年真的可以小成,遇到一个明白的老师到五六年的时候,一定能够练到中成左右的功夫。我所说的中成左右的功夫,就是你既能知己也能知人。知己是小成,知人是中成,神明是大成。

最新新闻
热门新闻

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:sheng6665588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