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后45天,这份养生秘笈请收好!

发布日期:2019-08-17 来源:未知 浏览量:
  • 往后45天,这份养生秘笈请收好!


    一、“立秋”不是“入秋”

    立秋后,暑去凉来,养生以养收为原则

    作为节气,立秋是一个时间段,而不是一个时间点。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段是:8月8日-8月22日。

    大家注意到没有?今年中伏是:7月22日-8月10日,末伏是:8月11日-8月20日;也就是说,立秋仍处于三伏天之内。“秋后一伏热死人”,可见立秋时节暑气难消,天气会连续酷热。所以,大家一来要继续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,二来不要忘了继续三伏灸,把冬病夏治进行到底,否则就会前功尽弃!

    在这里,还要强调一下,“立秋”并不意味着“入秋”,典故里有说法:从立秋到秋分,这段时间被称为“长夏”,立秋就处于长夏的第一阶段。此时,南方将持续酷热,北方也要再等上一段时间才会逐步凉爽下来。

    气候季节根据“候平均温度”划分,即当地连续5日平均气温在22℃以下,其首日才算秋季首日。

    二、秋后处处有阴气

    今年立秋和末伏都在阴历七月,这是申月,立秋是节,处暑是气,卦是“天地否”,意思就是立秋之后处处有阴气。

   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:立秋之后,阴在内阳在外,外表看上去很好,但是内在阴气却在不断生成滋长,所以尽管立秋时节天气仍然炎热,但它不同于夏日的纯阳,它多了一分肃杀之气,这份肃杀之气会一直延伸到冬至,直到阴极阳生。

    中医认为,人体跟天地一样,本身就是个小宇宙。“平旦人气生,日中而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”,这是一天当中人体阳气的变化,不是讲气候,而是讲我们生理上生命的气。就是说,天还没有亮快要亮的时候,这时是生命气的回转;到了中午,太阳当顶的时候,阳气最盛;下午太阳向西偏了,阳气就虚了,属于阴气的范围了。

    所以,午饭过后,人总是会犯困,想睡觉,就是因为阴气开始增长,此时应该小寐一会儿。这样养生就是顺应天时。但现代人的生活都是“逆天而行”,晚上不睡,早上不起。

    我们人体每天的气候是怎样的呢?确切地说,从夜里11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正午12点,都是阳气,往后就属于阴气。如果你上午起来昏头昏脑,没有精神;下午睡一个午觉,精神慢慢好了;到了夜里,精神越来越好——说明阴气很盛,而阳气不足。

    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。从这天开始,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,由浮转为降,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,气血亦同。因此凡情志、饮食、运动、养生,皆应以“收”“养”为原则,以顺应天地之气。

    “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,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。”所以,养生首先必须遵循阴阳四时这个法则,如果违反了就会生病,内在就会出问题。

    看到这里,明白了吗?立秋时节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,与之相应的,人体的阳气也呈内敛及下降的状态,阳气逐渐从体表向体内回收,开始为过冬储备能量,到了秋分,阳气则完全收入体内。

    所以从立秋到秋分这45天,应该持续补充阳气,这样冬天才能阳气充足,精力充沛,冬至阳气升发才会更多。

    “天下扶阳,灼艾第一”,自然而然地,此时艾灸不仅是必然选择,还是最佳选择!关于补阳,建议艾灸督脉(尤其是大椎、命门、腰阳关),以及任脉的神阙、关元

    大椎、命门、 神阙、关元

    腰阳关、关元。

    腰阳关: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

    关元: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3寸

    在这里,要着重讲一下关元穴,我们都知道,艾灸关元穴可以强壮腰脊、理气和血、补虚益损。那么,关元穴什么时候艾灸最好呢?《扁鹊心书》里说:“每夏秋之交,即灼关元千柱,久久不畏寒暑”。“夏秋之交”就是立秋,也就是说,一年中灸关元的最佳时机,就是从立秋开始!

    三、立秋必须艾灸的三大理由

    除了上文的补阳,还有三大理由决定了立秋必须艾灸。

    理由1、预防阴暑

    俗话说:“早立秋,凉飕飕;晚立秋,热死牛。”这意味着立秋之后,秋老虎将会很威风。暑气未散,毛孔张开,腠理疏松,人体就极易受外邪侵袭,加上正值三伏,人体中气内虚,内外两相交杂,就极易出现头痛、恶寒、关节酸痛、腹痛腹泻等阴暑症状。

    大椎: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

    《甲乙经》说过“大椎,三阳,督脉之会”,大椎穴又称“督阳之海”,能主宰全身,是保健要穴。如果出现阴暑症状,可在大椎刮痧泻热,而后艾灸,以提高人体免疫力,还能改善肺功能。

    代表穴位:大椎、肩井。

    肩井: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,前直乳中。

    《素问·金医直言论》中说“秋气者病在肩背”,就是说,立秋过后,人容易肩背酸痛。因此建议多艾灸肩背的各个关节,以及重要穴位,其中最重要的穴位莫过于肩井穴。

    肩井穴属于胆经,也是三焦经、胆经、胃经、阳维脉的交会穴,是治疗痛症的要穴,特别适合治疗肩背痹痛、上肢不遂、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。临床上,一般搭配肩髃穴、天宗穴,一起艾灸。

    理由2、祛除暑湿

    《黄帝内经》上说,“夏伤于暑,秋为痎疟,秋伤于湿,上逆为欬,发为痿厥”。就是说,夏天受暑热,秋天就会病疟,秋天被湿气所伤,肺气就会受害,就会咳嗽不止。“发为痿厥”指手脚没有力气,筋骨松懈,以此形容问题的严重性。

    我们都知道,房屋打地基时必须进行防水处理,只有这样房屋才会持久牢靠。立秋艾灸就好比对身体进行防水处理,通过祛除暑湿,避免把湿气带到秋季、延至冬季,进而避免给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病痛。

    代表穴位:阴陵泉

    阴陵泉: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

    阴陵泉有温运中焦、清利下焦之功,主治脾肾二经的疾病。凡是中焦虚寒、下焦湿热所致的疾病,都可艾灸阴陵泉。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是祛湿大穴,艾灸它可以健脾祛湿,调补肝肾。

    理由3、调理脾胃

    立秋处于长夏的第一阶段,这个时间段里,天上有烈日,地上多水湿,湿热交蒸,合而为湿热邪气。脾喜燥恶湿,湿邪留滞,最易伤脾,导致脾阳不振,运化失常,水湿停聚就会生痰,故而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之说。若脾伤于湿,不借助长夏解决,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种下病根。长夏对应脾,这个期间最适合养脾,也最需要养脾,我们可以借助艾灸祛脾湿、补脾阳、健脾气。

    代表穴位:太白

    太白:第1跖骨小头(跖趾关节)后缘,赤白肉际凹陷处

   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,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。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,气不足、血有余,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,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,每天艾灸太白能补脾经经气的不足。

    综上所述,立秋时节艾灸极为关键,因为它不仅与三伏灸重叠,让冬病夏治的效果最大化,还能平衡阴阳气血,为秋冬健康奠定基础。

    四、立秋饮食有讲究

    1、不宜过早贴秋膘

    经过炎夏之后,在夏季食欲较差的人,立秋后食欲逐渐好转,但是从中医角度来看,立秋开始贴秋膘为时过早。因为此时还是暑热炎炎,人体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,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,会增加肠胃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

    2、宜酸不宜辛

    酸味可收敛肺气,辛味则发散泻肺,要少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因为辛味之品多发散,与立秋需要收敛的主题相违背。建议多食酸味蔬果,如西红柿、葡萄、菠萝等。但酸不宜太过,否则损伤脾胃。

    3、宜润不宜燥

    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可适当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银耳、百合、枇杷、梨等柔润食物,生津润燥。

  • 相关新闻:
最新新闻
热门新闻

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:sheng6665588@gmail.com